找到相关内容439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兜率上生道次第

    恒生正见敬信之家,见佛闻法,供养众僧,常不忘失大菩提心。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,行十善业,以庄严,所获大利如是。”“龙王!当知此十善业,乃至能令十力、无畏、十八不共、一切佛法,皆得圆满。”“是故汝等,应...不迷信,明因果、明是非,当转八识成四智。  《十善业道经》佛陀又云:“龙王!若离杀生,即得成就十离恼法:何等为十?一、于诸众生普施无畏。二、常于众生起大慈心。三、永断一切嗔恚习气。四、身常无病。五、...

    慈德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4549415.html
  • 佛眼看商界(1)

    解脱道又有着不同的特点。菩萨不仅要自我完善,还要慈悲一切众生,广度一切众生。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,都是布施为先,包括财布施、法布施和无畏施。  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时,曾发十二大愿,帮助一切为...四摄”(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)。布施居“六度”、“四摄”首位,可见其重要性。而在布施度行(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)中,财施又最为基础而直接。进一步考察,财施的付诸实现,已经蕴涵着对财物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849518.html
  • 从佛教伦理学看器官移植问题

    自愿效法菩萨大行,舍身肉头目髓脑以利济众生,这种“身布施、无畏施”的慈悲心行是可贵的,此点固然毋庸置疑——在佛典上,我们确实可以找到类似释迦菩萨本生故事中菩萨割肉喂鹰、舍身饲虎[1]的丰富教证,也可从...临命终时,侍臣持扇,误堕王面,王痛起嗔,死堕蛇身。……观此可知:亡者识未去时,即行穿衣搬动,及即焚化,使其因痛生嗔,更加堕落,宁非忍心害理,故惨毒?应思我与亡者,何仇何恨?乃以好心而作恶缘。”(印光大师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4649846.html
  • 二十一禅修手册(2)

    安详清净的心态。  关于受与的更多教授详见《同体大悲》。  回 向  我们诵回向文,将禅修的所有功德回向义利一切有情。  下座后之修持  下座后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进行财施、法施、无畏...众生并没有真正的安乐。当心里充满清净慈爱的时候,我们就不会被嗔恨或者妒忌所搅扰。  18.  我们在生起了“愿诸众生皆获真正之安乐”的慈心之后,现在着手禅修如何真正地给予他们安乐。  前 行  我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450198.html
  •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

    的叫做“财施”,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;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“无畏施”;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“法施”。第二是持戒S〖AKi-D〗la,戒也有三种,即防止一切恶行,修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550201.html
  • 《入中论 十地品》之初探(上)

    空,像割身肉以众生,如截树木无异,故能圆满布施,此乃成彼无上菩提佛果第一因。峬然而布施有所谓随喜:  云何名为随喜?答曰:“所有布施福,持戒修禅行,从身口意生,去来今所有,习行三乘人,具足三乘者,...信心浅薄故。  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,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,  非在家人之所能及,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。峱  《入中论》:“由前悲性非悲性,故惟布施为要行。”是说以大悲为体性之菩萨...

    陈汉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850235.html
  • 打开心灵的枷锁

    就是只讲奉献,不图回报。   2、四摄法就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和同事。布施有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,浅层次的是给人家一些财物,而高层的如法施、无畏施是指当人家恐惧时,给他力量;人家失望时,给他希望,给人家...

    宗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4751608.html
  • 灵山佛教文化的探索与思

    但还只是个开头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在深入。佛教讲布施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法,精神上的;财施,物质上的。我们意识到灵山如果承担社会责任,光财施是不够的。社会各个阶层的人,从高层领导到...

    吴国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0651641.html
  • 清末民初庙产兴学风潮—以虚云禅师为例(1)

    长老便施舍田地以赡养寺僧;再者虚云禅师认为:「行菩萨道六波罗蜜,以布施波罗蜜为首,布施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又分净施、不净施。净施者,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,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,以清净心而布施,不净施谓以...

    陈育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151814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菩萨行证》(3)

    ,亦无一时忘失菩萨慈悲的德行,无一念退失菩萨“上求下化”的本愿。例如:作狮子王时,其身命,满足鹫鸟;为兔王身时,以闻法故,烧身供养;为金色鹿时,勇猛无畏,救群鹿命;为寂静王时,日日刺血,供养病人;为...、思、修三种慧行为共法。在第十五地中的“菩萨地”提及:菩萨以发心为依止,并以平等分布,心喜施与;修和敬业,善顺他心;知恩知报,不怀怨结;难行事业,皆无畏惮;诸苦难中,悉能安忍;性不顽钝,性不愚痴等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251962.html